淅淅沥沥的春雨连下了一个多星期,这两天不知是不是春天也听说了我们项目下文的喜讯,终于让太阳出门上班了,从工地回来的时候,甚至看见淡淡的彩虹。
“施姐吃不?”我刚刚脱下安全帽,就听到有人叫我。
“郭师傅,这是啥好东西呀”
“这是我们家自己做的艾粑粑,快尝下。”
我飞快地点开电子日历,是喔,都快“三月三”了呢,我们在这有着盘古庙会的壮乡,而且大家因为疫情防控都没能回村里唱山歌,可得好好搞个活动热闹热闹。
我翻箱倒柜,找出了跟着我到杭州讲“路建三姐”心中路建红色同心结故事的民族服装,感慨万千,回到壮乡的“三姐”服饰,颇有“文化寻根我”那味儿。
竹竿刚刚立起来,筹备组就迫不及待地想练练手,我穿着这身“三姐”服饰,指不定能叠加“技能buff”,可连投俩都“三不沾”,“你这施三姐不得捏哈哈哈哈”“还得姓刘的来……哈哈哈哈”突然,银色框框正中心出现红绣球,弧线优美穿了过去,我们都不约而同地惊呼,回头一看,竟然是一直都安安静静的安全部实习生小聂,我笑着说“看不出来你这么专业呢”,他眼中是平日里少有的自信满满的神采:“我以前在民族中学的时候,这些都得计入中考成绩的,你绳子得往后拿,姿势标准才容易进。”“哇!那你就当整场民族运动会的总指导好了,对!还有抛绣球裁判哦”这可是点开隐藏技能的意外之喜啊,有了总指导我们这场民俗活动瞬间多了许多专业的气息,早知道横幅内容得搞得霸气点哈哈哈哈哈哈。
这还是离开民大之后第一次跳竹竿舞,我们这些“生手”都不敢露怯,纷纷自告奋勇要“敲竹竿”,脆生生的竹竿声把大家都吸引来了,都不需要招呼,操场瞬间“长”满了人,大家都模仿着小聂翻飞的脚步,“大家别看着,都来试试呀,一次性通过有奖哦。”“一二一二”我们为大家数着拍子,重庆姑娘小盛第一个尝试,才第一下就差点夹到脚,她赶紧跟上小聂,第二遍就通过了,一直兴奋地说:“我会了诶,厉害吧哈哈哈哈。”看来重庆辣妹子吃多了米粉,也不由地多了许多桂味,可惜我不会唱山歌,这样热闹的场景,就该有山歌作BGM才更够味儿。
隔壁抛绣球更是火热朝天,连监理们都加入我们欢乐的队伍,六个小绣球把大家的才略和技巧还有热情都拧在一起,那个银框成了今天下午的“通车目标”,大家各有策略,有的采取一把六个的一荣俱荣战术,有的是谨小慎微、逐个瞄准,还有的左手仨测弧度,右手仨测高度,芳姐拿着话筒充当“战术解说员”,她用对大家的了解,把气氛炒到高潮,“老吴,抛得六个送罗姐啊”,爱妻心切的老吴铆足了劲,各种找角度,结果一个都没进,大家笑得前仰后合,喊着要罗姐收拾他。这让夫人也在现场的黄主任也肉眼可见地燃起了胜负欲,颇有“为你进三分球”的少年范儿,只见他选好角度,三个同时出手,三个全中!他悄悄回头看了韩姐一眼,“主任三个,哎哟,跟老婆眼神邀功呐”,场上多了些浪漫气氛,中年爱情细碎的甜蜜真让人艳羡。我们买不到背篓,芳姐搞来了个简易版“背篓绣球”——高杆套圈,在“高杆绣球场”失意的小年轻们,纷纷来找自信。芳姐可不是吃素的,她摇起高杆,增加难度。“哎呀,陆主管,你咋十个圈,八个都套我头上。”欢乐的笑声、竹竿的敲打声、绣球的破空风声,套圈清脆的擦杆声,也像山歌似的,対和了起来。
艾粑粑美食小组此刻正在和美味竞赛,试验室梁姐化身总指挥,指导我们一群小白开启“艾粑粑初体验”。煮艾叶、洗芭蕉叶、和面、做馅料、切黄糖……我们十余人分成几个小组,错综有序地揉着,想不到揉面需要这么大的力气,从水糊糊到“杨柳绿”的面团,我们“揉面先锋队”感觉都揉出肱二头肌了呢,捏造型的时候,心思灵巧的姑娘们可不满足于“圆团团”,“罗姐,有黑米不,我要给小兔子做眼睛”,不一会儿,“北投三月三”“冰墩墩”“小兔子”“通车版劳斯劳斯”“闪闪红星”……纷纷都火热出炉,活灵活现地站在“圆团团”里。“你们做得怎么样?”经理喜笑颜开地走进来,“经理,我们刚刚捏了个大拇指你就来给我们点赞啦哈哈哈哈”“我看看,不错不错”“来,上蒸笼咯”……不一会儿,艾粑粑的香味从蒸笼飘了出来,这曲“武忻1-2壮乡三月三山歌”,唱响在甜蜜的艾粑粑的芝麻花生馅儿里。
是啊,民俗传承并不是多么宏大的命题,也许这千百年来的流转,也和今天的我们一样,在这一口口清甜的艾粑粑中、在一起跳竹竿舞、一起抛绣球的笑声中,在一声声山歌对唱中,悠悠地就传承千年了吧。